古今唯一“千古奇丐”,季羡林亲自为其题碑,死后万人送葬

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,由于阶级门庭的制约,家世较好的子弟,往往从小便能接触到很多优质资源,同时也能获得更好的教育。这就使得他们在很多方面天生具备优势,也更容易走向成功。...


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,由于阶级门庭的制约,家世较好的子弟,往往从小便能接触到很多优质资源,同时也能获得更好的教育。这就使得他们在很多方面天生具备优势,也更容易走向成功。纵观古代历史,历史上的皇帝除了刘邦、朱元璋出身寒门,身份卑微外。其余皇帝无一不是门阀世家或皇亲贵胄。而在贵族阶层或是精英阶层,除了少数立功杀上来改变命运的,大多也都出自名门,若不是科举考试的出现,寒门怕是再难出贵子。

不过在古代社会中,百姓的生活往往却并不稳定,他们看天吃饭,靠地为生。而更为艰难的,则是他们学习的历程。一般人家若全心投入学习,难免会挨饿。而边种田边读书,也容易分心。而更多的,则是连学都上不起的孩子,他们渴望改变命运,但却无能为力。不过在清朝,一位乞丐就因吃了没文化的亏,终其一生,都在致力让孩子们上得了学!此人便是武训。

展开剩余62%

武训,原名武七,道光年间出生。不过他的出生,却让本就贫苦的家庭变得愈发艰难。不幸的事情接二连三,7岁时,他的父亲去世,他被迫乞讨为生。他极度渴望上学,但家庭条件与社会地位却并不允许,这也成了他的终生遗憾。14岁时,他第一次尝到了没文化的亏,外出打工却屡屡被雇主侮辱,甚至以假账骗他:3年的工钱都已结清。愤慨之下他反复争辩,却被地主反诬为无赖,暴打一番,重病三日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武七非常痛苦,他吃尽了没文化的亏,决心以乞兴学,让更多人能上得了学。

20岁时,他成为乞丐,足迹遍布山东河南等多个省份,要来的东西除了自己吃一点点,多出的部分总是要想着办法换成钱。很多人都知道其事迹,也知道他的想法,因而时常有好心人赞助他。30岁时,武训攒钱200吊,49岁时,他已攒下了230余亩田及3800吊大钱,完成了从贫苦到富人的逆袭。然而,他却没有享受,因为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。

光绪年间,他先花4000吊大钱办起了第一所义学,后来又先后办了两座学校。学校没有老师,他就去有才学的人家跪请,没人来上学,他就去穷人家中哀求。老师不好好教,学生不好好学,他总是跪下求老师和孩子,说起自己的经历更是怅然泪流。这样一来,当时的孩子没一个不发奋读书的。

在其一生中,他贫苦万分,但却有无数孩子因此而受益,死后各州县自发送葬者达万人,受其恩惠的学子更是纷纷下跪哀恸万分。后世所建的武训祠堂,亭额“武训魂亭”正是由著名学者季羡林所题。

发布于:天津市

相关资讯